WFU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術後大拇指屈曲攣縮- checkrein disorder 馬韁繩疾患

足踝科廣積糧築高牆衛教系列二

今天來介紹checkrein disorder
馬韁繩疾患
三十代患者遠端脛腓骨骨折
一年多前外院施行開放性復位內固定
雖然還是有點內翻但情況堪稱順利
奇怪的是幾個月後 患者 在走路的時候開始產生大拇指屈曲攣縮
但在踝關節蹠屈的時候卻沒有這個現象
輾轉幾個骨科醫師之間 只注意到 骨折癒合緩慢 沒有進一步解釋
患者在復健科診所復健幾個月後效果不彰
由復健科醫師轉診行健骨科求治
這是一個典型的馬韁繩疾患
由骨折出血壓力增加造成deep posterior compartment 深後後腔室缺氧形成
Deep posterior compartment中最敏感的FHL 屈大拇指長肌
短縮
使患者行走時 往前推進大拇指尖會直接打到地上感到不適
無法運動
很多患者 流浪各地沒有辦法得到合理的解釋跟治療
其實只要在小腿內側開一個小傷口 找出屈拇指長肌 做肌腱解離即可
非常簡單 患者一週尚未拆線 就可以做蹲踞動作行動自如
解他多年痼疾
非常不賺錢 但可以得到病人感謝的手術
因為屈拇趾長肌拉住大拇指 就像馬韁繩一樣
所以叫馬韁繩疾患
20年來 我應該已經開了不知幾十隻馬了吧 病人都還蠻感謝的
#X光看到的常常不是那個問題看不到的才是問題
#林新醫院
#行健骨科診所
#馬韁繩疾患



返回足醫列表


足踝科之廣積糧築高牆衛教系列一


足踝科之廣積糧築高牆衛教系列一


五十代男性綁鐵工二十年前工地高處落下兩側跟骨骨折被許多醫院無視之後退化塌陷
受傷後幾個月來院接受左腳撐開性距下關節融合
我的這些高處落下跟骨骨折的患者這麼多年來人數眾多絕對可以組成一個工班
有鐵棟水電土水裝潢木工綁鐵板模油漆等等技術工
還有果樹上掉下來的
這題外話
反正這位患者術後二十年來時不時都會像朋友一樣來找我看看各種身體關節肌肉的不舒服
包含他痛風需要抽水的膝蓋
他也繼續做他的綁鐵雖然腳還是會痛
還好當年較嚴重手術後的左腳不痛
沒手術的右腳有時會痛
多年追蹤顯示左腳手術融合完整成功
右腳塌陷中度退化
但他一直都不想再開右腳
也許二十年前我還是拯救了他的人生贏得信任
來聊聊也爽
他其實已經搬到台北還是幾個月一年間會開車來一次
順便彰化找朋友
二十年值得沈思的病例

#什麼時候該手術什麼時候不該
#跟骨骨折還是趕快找專業醫師醫一醫
#醫病關係是長久的心理回饋無比驚人
#元秀傳足踝中心
#行健骨科診所

圖像裡可能有鞋子和食物

返回足醫列表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小兒扁平足的治療


今天來談談

小兒扁平足的治療
說到這個就有兩個奇怪又武斷的說法
一是扁平足不需要治療
二是扁平足不能治療
為了這個十幾年前我還幾乎和某醫學中心的小兒骨科醫師在學會吵了起來
人家用一種不屑的語氣說這個根本不需處理小醫院的醫師懂屁的感覺(秀傳秀秀歐~)
結果現在聽說醫中的小兒骨科開最多這類手術$$$
此一時彼一時啊和政治人物一樣
不管如何現代的小孩由於
1 體重增加
2 運動量少
3 環境平坦舒適
4 長期穿鞋使用足部肌肉機會減少
導致足弓塌陷腳趾無力的比例增加
雖然短期沒太大症狀
但長期走路站立酸痛
活動力降低也是個問題
治療包含運動訓練和鞋墊矯正等等
如果效果不彰可考慮 距下關節限制術subtalar arthroereisis
這個中文譯名其實是我發明的
當年廠商引進擺在貨架上沒人知道怎麼用
華文世界也沒有名稱
我就給他一個望義生文
不是關節融合而是減少關節過動 所以叫距下關節限制術
利用在sinus tarsi 附近殖入金屬或聚合物改變力學方向引發内側下部肌羣的收縮
來改善可動性小兒扁平足癱軟無力的足弓
由於微創傷口只有一公分術後又可立即行走
併發症後遺症機率很低
適當的手術適應症下結果堪稱良好
如果牙齒都要矯正為什麼脚不用呢
舉例為八歲小孩跑抱怨行走酸痛運動鞋都是歪的
術後六週運動正常一樣跑跑跳跳但需要做跟腱拉筋調整步態
父母滿意小孩開心
二十年來我知道的已經有兩個我這種手術後的小孩當醫生了



#手術適應症還是很重要
#距下關節限制術
小兒扁平足
行健骨科診所關心您



返回足醫列表

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第一屆Taiwan Course,擔任踝關節骨折治療的台邊導師


今天來到第一屆的Taiwan Course,擔任踝關節骨折治療的台邊導師。

這是台灣南向政策的一部分,有來自東南亞三個國家的十幾位骨科醫師參加,大家對台灣產學合作的模式都很有興趣,也有醫師表示想來當足踝的fellow。

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多去交流!
原文出處 由此去

樂齡健康講座-健康人生從足開始

過完年的週日(2/2)
台中國立資訊圖書館
大朋友小朋友做陣來
實用健康資訊
#院長免費演講無需掛號
#足底筋膜炎
#拇趾外翻
#扁平足
#足部運動
#自己腳痛自己救
#鼠年快樂健康的開始
原文出處 由此去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拇趾外翻小傷口快速穩定矯正


拇趾外翻小傷口快速穩定矯正
無需石膏固定
可立即行走
半身麻醉
解決長期變型問題
#AplusSpearPlate簡單快速合理
原文出處 由此去

返回足醫列表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足知識> 成人扁平足 (足弓退化)


先前我們介紹了兒童的足部發展及扁平足,文中我們提到兒童的扁平足是大多屬於可動性扁平足,並與足部的成長有關,通常會隨著年齡而改善,不過也有部分在長大後,依然是扁平足;本篇將介紹成人的扁平足又是怎麼一回事

成人扁平足的原因多且複雜,先介紹常見的兩類扁平足,分別為成人可動性扁平足後天扁平足。(為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ult flatfoot此篇臨床指引(guideline)所整理)

1. 成人可動性扁平足 Adult flexible flat foot

成人的可動性扁平足,通常是小時候就有部分的內縱足弓塌陷,隨著年紀增長,足弓塌陷變多或是出現症狀;發生範圍可能是單側或雙側,雙側較常見;

在後期,還可能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導致足部關節面破壞、逐漸失去原有的關節活動度。

其中可動性(flexible)指的是足弓在動態承重下及理學檢查時,關節可以活動程度,也就是關節是鬆和硬的程度,成人可動性扁平足就是足弓周圍的關節活動度比較大,所以在腳抬起時還可以看到足弓,而站立時,因為關節比較鬆、軟組織穩定度不足,所以出現足弓塌陷


(圖)影片,測mobility的

症狀
這一類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出現。

有症狀的人,可能在足部或腿容易感到疲累無力,通常出現在雙側,也可能只有單側,疼痛的位置主要在足弓腳跟足部外側,程度可能因為承重的活動而加重。
保守治療

初步治療建議
開始有症狀的扁平足,一開始治療的目的是為了限制變型的程度減少無法控制的足內旋(incontrolled prontaion)代償,
  • 活動改變、休息
  • 減重
  • 足部矯具
  • 更換鞋子
停止高衝擊運動(籃球、跑步等...),改從是像是騎車、游泳等對足部衝擊小的活動

使用適當的足部矯具,支撐足弓,減少足弓過度塌陷

體重過重也會導致足部負擔過大,因此減重也是必需的

更換支撐不足的鞋子,改穿運動鞋或有足弓支撐的鞋,也能減輕疼痛

沒有症狀的人也需要注意觀察自己的狀況,
  • 足弓塌陷程度有無變多
  • 出現疼痛產生需要盡快治療
  • 增強下肢及足弓的肌力:臀肌、脛後肌、脛前肌、腓骨肌、小腿後側肌群等。
  • 小腿後側肌群伸展:通常扁平足的個案,小腿會容易緊繃,若持續緊繃,可能會產生疼痛。
注意足弓塌陷程度有無變多
圖片來源:http://www.footlogics.co.za/flat-feet-over-pronation.html

維持運動習慣,並且增強下肢肌力訓練
定時伸展小腿,避免小腿過度緊繃導至疼痛。

2. 脛後肌失能造成的後天扁平足

脛後肌是幫助支撐足弓重要的肌肉,而脛後肌失能是最常導致成人後天扁平足的原因,肌腱跟關節一樣,若力量不夠,用久了也可能出現退化而失去功能,當脛後肌支撐足弓的能力變差,足弓就會塌陷越來越嚴重。

通常會發生在單側,因為肌腱出現病理性變化導致;確切導致脛後肌失能的原因尚未完全了解,能確定的是這種變形通常是漸進式的,根據不同病理階段,可能從可動性(flexible)進展到僵硬(rigid)的扁平足,放任不管可能使病情日漸嚴重。

另外,脛後肌的內在張力也能夠幫助維持足底的韌帶的緊度,例如:長、短蹠韌帶、彈性韌帶(spring lig.)等等,所以當脛後肌出現問題,這些幫忙維持足弓的韌帶也會跟著失去穩定度。

脛後肌從小腿往下連接到舟狀骨、楔狀骨及蹠骨底,若出現疼痛會發生在內踝或足弓的位置
脛後肌失能因為脛後肌無法支撐足弓,導致足弓塌陷、產生疼痛


病史

最常發生在45到65歲的女性,通常沒有創傷(truma)的病史,症狀可能因為過度使用而開始出現疼痛,另外,脛後肌失能的患者可能原本就有扁平足的變形、家族史有扁平足或是其他系統性問題。

分級

脛後肌失能病程的分級系統有許多種,本篇主要介紹Johnson and Strom等學者的分級方式,再加上部分修改。

第一級 (Stage 1)
  • 足部尚未變形
  • 後足內側脛後肌肌腱的位置有疼痛及腫脹
  • 通常表示有腱鞘炎(tenosynovitis) 或是早期的肌腱炎(tendinosis)
  • 檢查可能會出現:在脛後肌肌腱周圍有熱、腫、痛
  • 通常在第一級不會有無力的問題,可以做出單腳墊腳的動作,不過可能會引發症狀
  • 影像學通常沒有明顯問題。
脛後肌位於腳踝內側,外圍被腱鞘包覆,腱鞘與肌腱可能同時發炎疼痛。


第二A級 (Stage 2A)
  • 後足內側會疼痛、腫脹及壓痛。
  • 輕微的後足外翻(rear foot valgus)。
  • 內側縱足弓輕微塌陷。
  • 前足相對腳跟外展,可以從後側看到多於2根腳趾。
  • 可以做出單腳墊腳尖,不過有些困難,且會引發疼痛
  • 後足的活動度很柔軟,外翻角度增加。
  • 放射影像:距骨-第一蹠骨夾角增加、距骨半脫位、跟骨-骰骨外展角度變大。
  • MRI及超音波影像:出現腱鞘炎、肌腱炎,脛後肌肌鍵變細。

第二B級  (Stage 2B)
此級的症狀與2A類似,但更嚴重。
  • 出現外側疼痛:跗骨竇、腓骨下方、骰骨,因為過度內旋造成腳踝外側產生擠壓。
  • 更嚴重的後跟外翻變形
  • 內縱足弓塌陷
  • 距下關節角度減少。
  • 小腿後側肌群攣縮(contracture)。
  • 放射影像:距骨-第一蹠骨夾角增加、距骨半脫位、也可能看到退化出現。
  • MRI及超音波影像:出現腱鞘炎、肌腱炎,脛後肌肌鍵可能斷裂。
第二級脛後肌失能可能出現以上現象


X光可以看到右腳的第一蹠骨和距骨的夾角變大,距骨超出舟狀骨包覆的面積也變多

腳踝外側的結構因為距下關節過度內旋造成外側擠壓


第三級
  • 變形更加嚴重,且固定不可回復
  • 失去距下關節的活動度
  • 後側肌群攣縮
  • 無法做出單腳墊腳的動作
  • 雙腳墊腳時,腳跟維持在外翻的位置,正常應該出現向內的動作
  • 放射影像:有更嚴重的變型及退化出現


嚴重的脛後肌失能,在雙腳墊腳時,腳跟無法做出向左圖向內的動作


第四級
  • 足部內側的軟組織都受到嚴重拉扯,三角韌帶可能變得很薄
  • 由前往後看,距骨相對踝關節外翻
嚴重的脛後肌失能造成變型的足部,內側組織被過度拉扯,可能出現斷裂或過薄,變形也不可回復


結語

成人的扁平足,可能是先天或是後天造成的,上文所提到變形嚴重的腳,絕對不是某一天突然變成這樣的,一定是漸漸發展而成,也許是先天的結構就不夠穩定,像是韌帶過度鬆弛,或是骨性結構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體重增加、活動量變多,問題也慢慢浮現,所以還是老話一句,發現問題就要盡早尋求解決,不要等到非常嚴重才四處求診,這樣才能四處趴趴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