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足知識>腳踝內側的骨頭特別突出--附生舟狀骨症候群 (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



簡介1,2
附生舟狀骨是在足部的舟狀骨內側多出一塊小骨頭,約佔人口的4%-21%,可能是遺傳,一般人若附生骨附著穩定,通常不會疼痛,如果產生疼痛則稱為附生舟狀骨症候群。

大多被發現的年齡是在青少年時期,因為在嬰幼兒時期,軟骨尚未完全骨化成硬骨,所以在X光影像中是看不出來的,到了青少年時期,可能因為疼痛或骨頭突出而被發現。

會產生疼痛的原因可能是扭傷、跌倒或過度使用等原因,通常女性發生的機率較男性高。
 

左圖為正常的舟狀骨;右圖是有附生舟狀骨的增生

分類:
附生舟狀骨分成三型 (Geist classification)

第一型:是一塊小小的種子骨(2-3mm),位於脛後肌肌腱內。種子骨與舟狀骨的距離約5mm

第二型:此型附生骨直徑最大有1.2公分,並且與舟狀骨間有軟骨的存在

第三型:此附生骨與舟狀骨融合為一塊,使舟狀骨看起來有一個大彎角。

病因3,4,5:
通常附生舟狀骨本身不會產生疼痛,會產生疼痛原因有以下幾種

  • 腳踝扭傷時,同時造成第二型附生骨與舟狀骨間的軟骨撕裂損傷, 因而有發炎、疼痛的狀況產生。
  •  
  • 因為附生骨,使連接到舟狀骨的脛後肌肌腱力矩改變,造成肌腱承受的壓力便大,可能造成脛後肌肌腱炎 
  • 若脛後肌肌腱因為疼痛造成的無力,使之無法支撐足弓,則會造成足弓塌陷 
  • 鞋子在突出的骨頭周圍摩擦,造成疼痛。

  • 過度使用

臨床表徵及症狀:3,4,5
  • 患者多為年輕女性(10-20歲),可能是在受傷後,抱怨在中足/足弓處疼痛,
  • 特別突出的舟狀骨,且有壓痛
  • 脛後肌的肌腱有壓痛及發炎
 

  • 在需要久站的個案,可能會在阿基里斯腱與小腿肌交界處產生緊繃
  • 一整天下來最疼痛,休息後會好些
  • 通常都伴隨扁平足
  • 皮膚可能長繭或紅腫

評估診斷:3,4
  • 觀察足部結構
  • 肌力及關節角度測試
  • 通常使用X光檢查,來確認診斷

診斷 (鑑別診斷)
在做鑑別診斷時,要先排除以下原因:
  • 疲勞性骨折
  • 肌腱炎
  • 舟狀骨內側粗隆骨折
  • 骨瘤
  • 柯勒氏病(Kohler’s disease):一種罕見的骨科疾病,舟狀骨因暫時的血流缺失,造成舟狀骨崩裂。6




治療
保守治療3,4

  • 休息、冰敷:降低軟骨及肌腱的發炎,可能需要4-6週的時間
  • 支架:幫助固定及支撐,進而減少組織壓力
  • 足部矯具foot orthoses:利用鞋子或墊片,使壓力分布至正常位置,減少舟狀骨壓力及脛後肌張力
  • 小腿後側肌肉的伸展
  • 抗發炎藥物


物理治療
  • 利用儀器減低發炎或者降低疼痛 
  • 當疼痛較緩解後,訓練脛後肌及足底核心肌群,為了回復正常的生物力學機制,減輕局部壓力 
如果接受以上保守治療4-6個月後還是有症狀產生,可以考慮足踝專科的手術,切除突出的附生骨。8,9
  • 手術內容可能包含 (此為回顧文獻,臨床上以醫師手術方式為準):
  1. 切除突出的附生舟狀骨
  2. 將脛後肌肌腱重新接回舟狀骨
  3. 手術切口會在內側楔型骨及距骨載距突的位置,若從骨突出處切開,術後的疤痕可能會非常疼痛
  4. 手術後4-6週,患側腳不能承重,以免使肌腱過度負擔
    新增說明文字



結語
不一定所有的附生舟狀骨都回會產生疼痛,不過一旦有疼痛的發生,必須先介入保守治療,並且適當的休息,若4-6個月後依然無效,再考慮採取積極或是侵入性治療,畢竟因術後還是需要一定的復原時間!

也不少文獻,建議用適當足部矯具來介入,有人可能會擔心骨頭已經特別突出了,再用足弓支撐去頂著會不會更不舒服,其實不然,若將足部位置擺在良好的生物力學角度下,足部會覺得更舒服及放鬆,若覺得有特別疼痛的位置,表示需要再做調整噢!


參考資料:
  1. https://radiopaedia.org/articles/os-tibiale-externum
  2. McGlamry'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Foot and Ankle Surgery
  3. Pediatric Sports Medicine for Primary Care
  4. Injur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for Active Older Adults
  5. http://www.physio-pedia.com/Accessory_Navicular_Bone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C3%B6hler_disease
  7. http://www.caringmedical.com/prolotherapy-news/accessory-navicular-syndrome/
  8. http://www.wheelessonline.com/ortho/accessory_navicular
  9. http://www.anklefootmd.com/accessory-navicular-removal-surgical-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