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店長閒聊>我的小孩需要穿這樣嗎?




一位四歲小孩,穿著厚重"矯正鞋",媽媽帶來問,他的小孩需要穿這樣嗎?

看了一下,雖然有些扁平(足外翻),但是觀察肌肉張力正常,赤腳的足弓作動也很有力,再加上父母都沒扁平,當時我們的建議是不需要這麼早介入,再觀察看看,因為還在發展正常值。(雖然半年前我們也這樣說,著急的父母就接受其他廠商說法,提早"矯正")

穿了三個月,小朋友還是很抗拒,所以又帶過來看@@ (其他地方做的)。小小渴望自由的腳,被厚重的矯正鞋囚禁著,裡面還有一雙過厚的鞋墊,雖然穿上後看起來比較正,但是卻抑制了正常的足弓發展。反而脫掉鞋子後幾分鐘,足弓才又懂得用力。

有時候過多的限制,反而壓抑了發展。扁平與否,也不是只看角度說了算,還包含肌肉張力跟關節穩定度!

對兒童來說,足弓鞋墊的目的是要誘發用力與控制,而不是把腳架死死的,讓外觀看起來漂亮,為了這個目的,我們才發展出固定回來調整及追蹤,除了更能瞭解鞋墊進度,也讓我們避免過多的介入及錯誤角度。

整理來說,市面上稱之為矯正鞋,其實就是堅固的鞋體與大底。而鞋墊目的是誘發而不是固定,過多的固定只會讓足部控制發展受到限制。而赤腳野跑也是種訓練,另外如果小朋友五天還不能適應就是種警訊,應該要進行鞋墊的調整了(除了某些特別強化支撐的個案外)。


延伸閱讀: 文章列表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足知識>姆趾外翻 (下) -運動篇


我們在 <足知識> 姆趾外翻(上) 這篇文章,介紹了姆指外翻的生成原因及症狀,今天就來告訴大家,改善姆趾外翻的運動有哪些!

以下運動都要遵守這幾個原則:
  • 赤腳做。 
  • 難度變化:坐 → 雙腳站 → 單腳站 
  • 花費的時間依個案而有所不同,標準是至少一天一回,每個動作重複至疲倦為止,需維持五秒。 
  • 運動時,專心注意肌肉收縮的感覺,並在每天的活動中,努力維持這些肌肉收縮。

縮足運動 


與上一篇 "足部核心運動" 提到的縮足運動方法相同,就是將足弓縮短的運動,有以下幾個要點:
  • 維持腳跟、大姆指及小拇指的蹠骨頭貼地。
  • 大姆指蹠骨頭向下壓,同時讓足弓縮短並提高,肌肉在用力的感覺時,會感覺足弓底下有酸酸的感覺。
  • 不能出現腳趾抓起來的動作。

開足運動


開足運動主要是誘發外展姆趾肌收縮,將外翻的姆趾往內拉,
這個運動會有一點困難,而且若是變形較嚴重的人,因為肌肉長期被拉長,會更難找到發力的感覺。
  1. 稍微提起(extension)及分開腳趾頭,要維持前足和腳跟在地面。
  2. 將小指往下及外用力的貼到地面上。
  3. 接著將大姆趾打開同時下壓用力。

踮腳運動



這個運動是訓練支持腳踝及足部的肌肉
  1. 膝蓋穩定的維持在微彎的角度,將足弓提起並穩定,同時維持足跟稍微往內(身體中線)→誘發脛後肌收縮。
  2. 將腳跟抬離地板,重心維持在腳球的位置。
  3. 接著再慢慢將重心移動至其他腳趾。


結語

運動訓練需要持續4-6週,輕微的姆趾外翻可以利用運動訓練或是足部矯具來矯正;若是變形大於40度以上,並且有嚴重疼痛的患者,建議還是先找足踝專科醫師檢查,了解是否需要手術或是物理治療的介入,盡早尋求專業幫忙,才能避免問題持續惡化。

延伸閱讀:


拇指外翻(上) 成因及分類

足知識首頁

蹠痛- - 前腳掌痛


參考資料:
Glasoe, W. M. (2016).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Hallux Valgus Deformity: A Biomechanically Based Muscle-Strengthening Approach.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46(7), 596-605. doi:10.2519/jospt.2016.6704
McKeon, P. O., Hertel, J., Bramble, D., & Davis, I. (2015). The foot core system: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intrinsic foot muscle function. Br J Sports Med, 49(5), 290. doi:10.1136/bjsports-2013-092690



<足知識> 姆趾外翻(上)



姆趾外翻 是足部常見的問題,發生在第一蹠趾關節,最典型的特徵是大姆趾向外側、第二趾的方向偏移,依嚴重程度,外翻的角度可能很大或輕微,嚴重的個案,大姆趾內側會有明顯突起的滑囊炎、第一蹠骨半脫位、關節炎,甚至其他腳趾頭也被影響;

發生的年齡也不太一定,有姆趾外翻的家族史,可能在青少年時期就出現,不過最常發生的族群是在30歲以上的女性,有研究指出大於65歲的女性有35%都有姆趾外翻;另外,穿著高跟鞋或楦頭窄的鞋子更是會增加姆趾外翻的發生率。

若放任症狀不管,可能持續惡化,影響日常走路及生活品質,並且有研究指出姆趾外翻會增加老年人跌倒的機率
關節介紹0-2.jpg
姆趾外翻發生在第一蹠趾關節,大姆趾向第二趾偏移

姆趾外翻程度表格.PNG
不同程度的姆趾外翻,臨床上以站姿下的X光,來測量角度

病因
造成拇趾外翻可能的原因有非常多,兩個最常發生的可能原因是不合適的鞋子以及遺傳使個案傾向於容易有姆趾外翻,天生的姆趾外翻很少,不過可能因為遺傳使得個案足部的構造在數十年後,比一般人容易發展出姆指外翻,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鞋子窄楦頭鞋及高跟鞋
窄楦頭的鞋子導致足部需要適應鞋頭空間,所以大拇指向外偏移,軟組織攣縮、骨骼排列被擠到新的位置;研究發現,穿著高跟鞋時,在大姆趾會有較大往後外側的剪力,導致在長期承重步行時,大姆趾漸漸向外側偏移,這可能是造成姆趾外翻的原因。
姆趾外翻 高跟鞋.jpg
鞋子的楦頭窄,導致大腳趾被擠壓外翻,且走路時會產生將姆趾往外拉的力量,使外翻角度變大。

第一蹠骨內翻 (Metatarsus primus varus)
第一蹠骨內偏是天生的結剖構造變異,會導致第一蹠骨相對第二趾骨的角度特別大,一般來說若兩蹠骨間夾角大於14即為此情況,由於第一蹠骨楔狀骨關節向內傾斜,可能因鞋頭的形狀壓迫使大姆趾外翻,且又因為弓弦作用導致屈姆長肌把第一近端趾骨拉向外翻的位置。(Salter, 1999)

圖1是天生的第一蹠骨內翻;圖2為13歲的青少年,有天生第一蹠骨內翻,後天因穿鞋壓迫,出現姆趾外翻。

bowstringing -1.jpg
當姆趾被擠到外翻的位置,變的像弓形,屈肌和伸肌在這個情況下用力,會把大姆趾更往外拉。

第一蹠骨較長 (Long first metatarsal)
第一蹠骨比較長(較正常長度長)時,在第一趾幅受到的鞋子的壓力會比較大,穿在鞋子裡也比較容易會向外偏,使大姆趾傾向於向外側傾斜。
較長的大姆趾  (Munuera, Polo, %26; Rebollo, 2008).PNG
較長的大姆趾,穿鞋時會受到向外壓力大,而容易發展成姆趾外翻

較長的大姆趾2  (Munuera, Polo, %26; Rebollo, 2008).PNG
因為大姆趾比較長,在走路的推進期時,會產生向外的分力,造成姆趾外翻。
肌肉失能 (Muscle dysfunction)
姆趾外展肌與內收肌的肌力不平衡,造成把姆趾向外拉的肌肉過度活化,而出現姆指外翻。 由肌電圖研究顯示,姆趾外翻個案的外展姆趾肌(abductor hallucis muscle)活動降低。不過,肌肉失能究竟是發生在姆指外翻之前或之後目前依然未知。
abd hallucis motion-1.jpg
外展姆趾肌動作是把大姆趾向內展開,離開第二趾,如果肌力變弱,會使大姆趾容易被內收肌往第二趾方向拉,造成姆趾外翻。

足部旋前 (Foot pronation )
距下關節旋前 (Subtalar joint pronation) → 
導致前足活動度變大 (forefoot hypermobile)→ 
地面反作用力使第一蹠骨背屈及內翻 (first metatarsal dorsiflexion and invert)→ 
造成大姆趾的向外側偏移第一蹠趾關節的內側韌帶受損 → 
可能使姆趾外翻角度更大 。(Menz, 2008)

而且,許多研究指出,過多的旋前足(pronated foot)會使姆趾外翻的角度變大,所以治療時,矯正足部旋前也是非常重要的。

pronated foot2.jpg
因為距下關節旋前,使跟骨與距骨之間位置在較鬆散的位置,進而導致前足的穩定度也變差。
箭頭.png

1 ray 2.jpg
在走路時,因為地面反作用力會使第一趾幅背屈,也就是足弓往下塌,而且第一趾幅背屈(dorsiflexion)會合併內收(inversion),所以就會使第一趾骨更向內側偏(遠離第二趾方向)。
箭頭.png


1 MTP ligament.jpg
因為第一蹠骨往內偏,大姆指在步行時會產生向內的力量,造成內側韌帶被拉扯,最後可能變鬆,使姆指外翻角度更大。

症狀 
  • 滑囊炎大腳趾內側的軟組織和骨突出現紅腫疼痛。
  • 鎚狀趾:當變形漸漸嚴重,一直向外偏的大姆趾可能會阻礙其他趾頭,造成鎚狀趾(hammar toe)爪狀趾 (claw toe),這個現象會改變承重的模式、足底角質增厚。
  • :大多是在二到四趾下有較分散型的繭,而在第二趾會有圓核狀的繭,主要是不正常的壓力導致。
  • 蹠痛:因為重量分布會漸漸轉移到大姆趾外側,可能會產生蹠痛在其他腳趾。
  • 扁平足:因為姆趾外翻使得足底肌肉的收縮方向改變、韌帶變鬆,漸漸的也可能使扁平足越來越嚴重。
  • 關節活動度受限:較嚴重的個案,可能出現第一蹠掌關節的屈曲(flexion)、伸直(extension)角度受到限制;影響到走路或日常生活。
內側滑囊炎:可能因為鞋子摩擦更加嚴重,更換較寬楦頭的鞋子,可減輕疼痛。

第二趾被大姆趾擠壓而出現槌狀趾,可能產生疼痛。

HV callus.png
力學分布不正常,導致足底某些位置受到較多摩擦而長繭。
HV MTSA 2.jpg
姆趾外翻也可能因為不正常的壓力分布,產生蹠痛;疼痛的位置大約在上圖的紅色區域。
HV+PF.jpg
姆趾外翻大多都會合併扁平足。

結語 

姆趾外翻是常見的足部問題,病理力學機制複雜,可能是天生的結構導致,而且大多是漸漸發展成姆趾外翻,當然在越初期就開始治療介入,可以避免症狀惡化。

若變形嚴重,可以尋求足踝科醫師,做手術的介入,依造照開刀方式與專業度,在預後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保守治療部分有鞋墊介入、貼紮、護具穿戴及足底肌肉運動訓練等等,會在下一篇文章為大家做更完整的介紹。



參考資料
1.          Cong, Y., Cheung, J. T., Leung, A. K., & Zhang, M. (2011). Effect of heel height on in-shoe localized triaxial stresses. J Biomech, 44(12), 2267-2272. doi:10.1016/j.jbiomech.2011.05.036
2.          Glasoe, W. M. (2016).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Hallux Valgus Deformity: A Biomechanically Based Muscle-Strengthening Approach.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46(7), 596-605. doi:10.2519/jospt.2016.6704
3.          Menz, H. B. (2008). Foot Problems in Older Peopl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Philadelphia, PA: Churchill Livingston.
4.          Menz, H. B., Roddy, E., Marshall, M., Thomas, M. J., Rathod, T., Peat, G. M., & Croft, P. R. (2016). Epidemiology of Shoe Wearing Patterns Over Time in Older Women: Associations With Foot Pain and Hallux Valgus.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71(12), 1682-1687. doi:10.1093/gerona/glw004
5.          Molloy, A. (2014).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revision hallux valgus. Foot Ankle Clin, 19(2), ix. doi:10.1016/j.fcl.2014.03.002
6.          Munuera, P. V., Polo, J., & Rebollo, J. (2008). Length of the first metatarsal and hallux in hallux valgus in the initial stage. Int Orthop, 32(4), 489-495. doi:10.1007/s00264-007-0350-9
7.          Salter, R. B. (1999). Textbook of Disorders and Injurie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An Introduction to Orthopaedics, Fractures, and Joint Injuries, Rheumatology, Metabolic Bone Disease, and Rehabilitation. Baltimore, Marylan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8.          Vanore, J. V., Christensen, J. C., Kravitz, S. R., Schuberth, J. M., Thomas, J. L., Weil, L. S., . . . Couture, S. D. (200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disorders. Section 1: Hallux valgus. J Foot Ankle Surg, 42(3), 112-123. doi:10.1053/jfas.2003.50036
9.          Yamaguchi, S., Sasho, T., Endo, J., Yamamoto, Y., Akagi, R., Sato, Y., & Takahashi, K. (2015). Shape of the lateral edge of the first metatarsal head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rotation and inclination of the first metatarsal: a study using 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 J Orthop Sci, 20(5), 868-874. doi:10.1007/s00776-015-0749-x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足知識> 蹠痛Metatarsalgia,前腳掌痛---容易被誤認為足底筋膜炎的痛(下)




​繼上篇"蹠痛,容易被誤為足底筋膜炎的痛"的簡單心得文後,這篇把相關的症狀做更詳細的解釋。

蹠痛(Metatarsalgia)是一種常見的過度使用傷害這個名詞是用來形容前腳底 (ball of foot)產生發炎和疼痛。2

ball of foot指的是前腳掌球型面的區域

在美國,蹠痛好發於高強度的運動員身上,尤其是跑步或是跳躍,其他運動則像是網球、足球、棒球也是常發生的族群。2
     
跑步或是跳躍的運動,也是蹠痛的好發群。
  
當症狀嚴重的時候,會產生嚴重痛在一或兩趾上,也可能會在整個腳或是雙腳。

在站立、走路、跑步時,做推進動作會讓疼痛增加,雖然男女都可能會產生蹠痛,不過最常發生的族群為中年女性。3
步行推進時,會讓疼痛加劇,所以許多長期蹠痛的人,步伐會變小,甚至每一步都恐懼

蹠痛並不是一個會威脅生命或非常嚴重的症狀,而且大部分可以藉由休息、冰敷或是其他保守治療得到緩解。1 
大部分的人休息跟冰敷可以得到緩解

原因及症狀

蹠痛主要的位置是在一處或多處蹠骨前端(the end of metatarsal bones)的地方。
蹠骨(metatarsal bone)是足部最長的骨頭,五隻蹠骨之間有小神經通過,而當蹠骨遠端的頭相碰撞一起時,小神經也可能產生發炎,產生疼痛。1,2,3
   
 蹠骨是足部最常的骨頭,小神經碰撞而產生蹠痛

另外,持續的壓力,也可以造成骨膜和周邊組織慢性發炎,像是韌帶和肌腱,幾乎大部分的蹠痛症,其疼痛的程度都是慢慢增加,可能長達數個月,而不是一瞬間就產生。
IMG_0250.JPG
持續的壓力,關節周邊組織也會慢性發炎。
就像是其他過度使用的傷害,蹠痛會在不正常的重量生物力學下變得嚴重。
以下情況會讓前足的壓力不正常增加
  • 高強度活動3,2,1 
  • 突出的蹠骨頭2 
  • 伸趾肌太緊
  • 屈趾肌太弱2 
  • 槌狀足
  • 前足活動度過大(hypermobility)
  • 阿基里斯腱(跟腱)太緊
  • 過多的旋前足:在走路或跑步時,會造成蹠骨頭相擠壓。 3,2 
  • 不合適的鞋子:腳趾的地方太緊或是腳跟太高,讓前腳的變擠、壓力變大。1,3 
  • 骨折(stress fratures):在趾骨或是蹠骨產生了小骨折,讓腳在做推進時候產生疼痛,也有可能是代償後的異常力線造成疼痛。

第二三趾過長或是彎趾(右圖)都容易讓前掌壓力變大
跟腱太緊及足外翻(右圖)也是常見的原因之一 

蹠骨骨折後產生疼痛,或是產生閃躲姿勢後產生疼痛 

另一些是因為結構上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前足問題,像是:
  • 高足弓2 
  • 第一蹠骨太短(希臘腳),而造成壓力轉移到第二趾下面。2,1 
  • 槌狀趾2
高足弓或是前掌脂肪墊萎縮變薄會讓前掌壓力增加
  
還有像是體重過重,脂肪墊因為年紀增加而慢慢變薄,讓腳底的緩衝減少。
IMG_0172.JPG
體重過重也需要被考量進去

蹠痛普遍上的症狀形容如下:3 
  • 灼熱感 (burning pain) 
  • 尖銳痛 (sharp aching) 
  • 痛的位置在腳趾球下面,就是前足腳底處,在趾頭後面。 
  • 疼痛的位置也可以很接近腳趾。
  • 當站立或在痛點周邊移動時疼痛會增加,如果不壓的話就不會痛。 
  • 腳趾瞬間刺痛 (shooting pain) 
  • 腳趾會麻麻的 (tingling)
疼痛位置可能在蹠骨下,或接近腳趾,有瞬間刺痛或腳趾麻

這些症狀通常是慢慢的發展,少部分會發展得很迅速,尤其是因為跑步或跳要產生的蹠痛。
如果有蹠痛而不去理他,
  • 疼痛會擴展到腳的其他部位,甚至另一邊也會開始疼痛起來。 
  • 因為疼痛產生的跛行,會讓身體的其他部位產生疼痛。3


評估診斷

X-ray可以幫助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疼痛(像是骨折),而骨攝影(bone scan)可以幫助了解發炎的位置,超音波檢查可以幫助區辨在前腳掌痛的,是滑囊炎(bursitis) 或是莫頓神經瘤(Morton neuroma)

MRI的檢查則是可以幫助診斷出像是創傷(traumatic disorders)、循環狀況(circulatory conditions)、關節炎(arthritis)、神經關節炎(neuroathropathies)、因為生物力學異常(biomechanical imbalance)而造成的疼痛。


治療2,3
  • 冰敷,試著去降低蹠骨周邊的發炎。 
  • 抗發炎藥物
  • 避免作對足部高負擔的運動,可以改成像是游泳或是騎自行車,讓腳的負擔變輕。 
  • 休息時,盡量讓雙腳離開地面。 
  • 鍛鍊踝關節並且要持續的伸展阿基里斯腱(跟腱)。 
  • 使用適當的鞋子或是鞋墊,使壓力分配到正常的位置。 
  • 蹠骨墊降低蹠骨的壓力。 
  • 若更換鞋子依然無法改善,可以考慮使用更高階的訂做鞋墊來解決。
  • 注射類固醇1,3
物理治療2
  • 主要的目的是要回復正常的生物力學機轉降低壓力、避免反覆壓力造成發炎。 
  • 當疼痛區比較緩解時,等張(isotonic)、等長(isometric)、等速運動(isokinetic)的訓練,強化足底的肌肉力量。

手術1
  • 如果以上治療都沒有獲得效果,可以考慮足踝專科的手術。(像是修改蹠骨的形狀,讓第二趾縮短,或是改變異常結構像是錘狀趾等等)


版主實際心得

從開始專注製作鞋墊後,尤其開了門市,蹠痛一直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早期聽說在前足下面弄個軟墊就會比較好,結果變成治標不治本。後來上了一些課,說在蹠骨下使用水滴墊片,但是至少一半的個案,會在穿一陣子後症狀依然存在,甚至異物感強烈。後來慢慢發現,蹠痛與整個整體的柔軟度有很大的關聯,甚至跟一些代償有許多關聯。因此在製作鞋墊時,相同的蹠痛症狀,比須依造個案本身的其他問題,做出不同的角度。才能避免處理不完全的情況發生。

一直到目前,有些嚴重的蹠痛還是令人感到困擾,不過至少不會像早期或是只用制式化鞋墊時,那麼容易鬼打牆 = =

當然若以上方法都無法解決症狀,可以考慮微創手術,做這個手術的醫師不多,其中足踝專科醫師陳彥宇有分享過相關手術方式可供深入了解。


延伸閱讀: 文章列表


參考資料

1.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
2. www.webmd.com
3.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
4. THOMAS G. McPOIL: Management of Metatarsalgia Secondary to Biomechanical Disorders .PHYSICAL THERAPY Volume 66/ Number 6, June 198 970-972
5. http://www.mortonsneuroma.com/mortons-neuroma-scie...


<足知識>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十分擾人的疼痛,常見的症狀是早上起床時踩地疼痛,如有針在刺。痛的位置常見在腳跟或是腳底板位置,有時候如果把腳趾往上翹或是腳跟腱(Achilles tendon)太緊,也會使疼痛被引發出來。足底筋膜炎的機制是比較緩慢的。有三分之一的人雙腳同時有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的位置在腳下,從腳跟到近端腳趾,是一層白色的筋膜。


當跟腱緊繃時,足底筋膜也會增加被拉扯的力量,所以常會建議有足底筋膜炎的人要多拉筋


研究上,足底筋膜炎產生的機制尚未清楚,但有些危險因子(容易誘發症狀),包含了久站、運動過量、或是肥胖。如果同時有足部過度往內旋、或是運動量少的個案也是好發族群之一。

有足底筋膜炎的人,腳跟也常會發現有骨刺。這是一種在足底筋膜韌帶上,不斷受到微小的創傷、身體又不斷做出膠原蛋白癒合、結痂的失能。而其他可能跟足底筋膜炎混淆的疾病包含退化(osteoarhtritis)、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足跟墊症候群(heel pad syndrome)、反應性關節炎(reactive arthritis)。
  •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漸進性發作的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腳跟痛,是因為此疾病會在關節囊及骨頭和韌帶接點產生發炎反應,腳跟就是足底筋膜與骨頭的交界點,診斷可以由X光影像、血液檢查、基因檢驗等檢查來確診。
  • 足跟墊症候群:足跟墊是位在腳跟底下,一層軟Q的脂肪墊,它可能因為受傷或壓力過大,造成這些脂肪往外散開,導致腳跟的骨頭直接接觸地面,產生疼痛或發炎,按壓腳跟會感覺直接碰到骨頭,與足底筋膜炎觸診時的感覺不同。
  • 反應性關節炎:又稱為Reiter's syndrome--雷德氏症候群,是一種發炎性的關節炎,另外還包括尿道炎、結膜炎,是三種症狀的疾病,也可能影響皮膚黏膜;患者是有特殊遺傳背景(有HLA-B27基因),並在腸胃道或泌尿生殖道病原菌感染後,產生全身性的發炎性反應,包括關節炎、尿道炎、結膜炎及皮膚粘膜症狀,關節炎常見在膝蓋、腳踝及薦腸骨關節(SI joint),且兩側不對稱發生。 
大部分的足底筋膜炎在經過保守治療後就會慢慢地改善,在症狀開始後的前幾個星期,會建議用以下方式治療:


  • 休息、減少活動量
  • 改變活動,減少高衝擊的運動
  • 疼痛控制藥物、伸展小腿肌群
更積極的治療建議


  • 物理治療
  • 鞋墊
  • 護具
  • 如果以上都沒有效果的話,可以試著用震波(shockwave)或是手術方式。
統計上4%~7%的人有腳跟痛的情況,其中80%是因為足底筋膜炎所造成的1,5。而10%的人在一生中曾經有過足底筋膜炎8,而且年紀越大就越容易發生。
過度的足部內旋,是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

  
小腿的肌肉過於緊繃,會使跟腱產生持續的張力
  

症狀和表現
  • 疼痛是很尖銳並且不對稱(70%)
  • 承重時間長,休息完之後的疼痛就會更為嚴重
  • 早上起床或是久坐後起來的第一步是最痛的,走一走後,症狀會下降
  • 有一少部分的人會有其他症狀,像是麻、刺麻、腫脹或是擴散的輻射痛
如果足底筋膜持續的過度使用,甚至可能產生斷裂。而足底筋膜斷裂的症狀會有像是撕裂的聲音、明顯的腫脹瘀青、患側邊腳底的急性疼痛9。
(左)當發炎到一定程度時,會在接近腳跟的地方摸到腫脹。有時候甚至會擴散到周邊;(右)足底筋膜可能在高衝擊運動時,產生撕裂傷,在外觀會出現腫脹及瘀血
危險因子
在研究上顯著對於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包含:
  • 過度的跑步
  • 硬地上長時間的站立
  • 高足弓
  • 長短腳
  • 扁平足:在走路或是跑步時,扁平足過多的內旋容易誘發足底筋膜炎。
  • 肥胖:根據統計肥胖的人,有70%會出現足底筋膜炎。還有一個研究發現,在沒有從事競技運動的族群中,肥胖的程度和足底筋膜炎發生的比例有明顯的正相關性,但是有從事競技運動的族群就沒有相關性,也就是沒有運動習慣又肥胖的人,是足底筋膜炎的高危險群。
  • 跟腱(Achilles tendon)太緊
  • 穿著不正確的鞋子


(左)需要久站的工作,像是廚師、作業員或老師,容易使足底筋膜過度疲勞(右) 肥胖是足底筋膜的危險因子之一,有明顯的正相關及發生率。
  
 
IMG_0218.PNG
(圖解) 扁平足或是足部內旋也會在生物力學上造成負擔。
 

病理學
足底筋膜炎的真實原因並不容易被了解,但是可想而知的是,造成的原因有好幾個13。足底筋膜是從跟骨的前側一直延伸到腳趾後側,位於腳底厚厚的一層結締組織,支持著足弓3,10,12
足底筋膜炎在一開始時,一直被當成是足底筋的的發炎現象。但是在近十年來的研究發現,使用顯微鏡下觀察的足底筋膜炎,並不是一種發炎反應,反而是一種非發炎反應的結構損傷7,13
由於對於足底筋膜炎作用機轉觀念的改變,許多的研究團體認為足底筋膜炎的名字應該要被改成plantar fasciosis而不是原本的plantar fasiciitis6。因為這種症狀現在被認為是因為不斷的微創傷所產生11,12。在顯微鏡下的觀察,足底筋膜會顯現出黏液型變性(myxomatous degeneration)、結締組織鈣質沉積(calcium deposits)、雜亂的膠原蛋白排列(disorganized collagen fibers)4。在站立或行走時,足底筋膜不正常的生物力學機制(Windlass mechanism)也會造成足底筋膜炎13。而其他的研究也支持足底筋膜炎實際上並不是發炎反應,同時也可能是屈指短肌附與足底筋膜重疊部分,肌腱產生損傷12

診斷
足底筋膜炎的診斷常常是依照個案的病史描述、存在的危險因子和臨床檢驗來確定2,14,15。藉由按壓接近足跟的足底筋膜可以誘發出疼痛2,10,腳踝往上(dorsiflexion)的角度可能因為跟腱或小腿太緊而受到限制7。而在腳踝往上翹(dorsiflexion)時有可能因為拉到足底筋膜,也會產生疼痛2,11。在診斷足底筋膜炎時並不常需要用到影像學檢查7,但是在某一些個案上面,影像學(X光、超音波、核磁攝影) 的檢查可以拿來排除掉其他可能引起類似疼痛的因素。
如果在保守治療後沒有效果,其他可能引起類似疼痛的原因就需要考量,像是骨折、腫瘤、系統性疾病2,10當懷疑是系統性疾病而產生足跟痛時,就必須要跟深入地去檢查,像是測試引起發炎的白血球或是血清(CBC or serological markers)、感染、或是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HLA-B27(僵直性脊椎炎相關)、尿酸或是萊姆症(Lyme disease) 5。而神經性的問題則是可以藉由肌電圖檢查去評估是否有神經或肌肉的損傷11。---(此段落擷取自維基百科)
如果要做影像學檢查時,一開始都會建議拍側邊的X-ray,拍的目的是為了可以區辨是否有骨折或是骨刺生成7。在超音波檢查中,如果足底筋膜的在腳跟的厚度如果超過5mm,可以當成足底筋膜炎的確認診斷之一6。也有一些學者發現,足底筋膜炎的症狀與否,跟影像學檢查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13
而大於50%有足底筋膜炎的人,可以在跟骨發現有骨刺的現象6。在這一類的個案,疼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足底筋膜炎,而不是骨刺所引起的疼痛12。至於是否因為足底筋膜炎而產生骨刺現象,目前依然無法肯定的11
IMG_0173.JPG
(圖解)大部分足底筋膜炎的人,可以再跟骨發生骨刺,但疼痛原因是因為發炎,而不是骨刺本身。

  

鑑別診斷
在做鑑別診斷時,要排除以下原因:跟骨骨折(calcaneal stress fracture)、跟骨滑囊炎、關節退化、腰椎第五節或是薦椎第一節( L5 or S1)狹窄所引起的神經壓迫症狀、足跟墊症候群(calcaneal fat pad syndrome)、SPA、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類風溼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5,足底筋膜斷裂,或是壓到神經的症狀(medial calcaneal nerve due to tarsal tunnel syndrome)3, 5, 7
通常依照患者的描述和臨床檢查,就可以診斷出足底筋膜炎16。如果醫師懷疑有其他原因,像是骨折、感染等原因時,可以使用X光檢查去做區分。


治療
 藉由自我控制跟保守治療,90%的人可以在六個月內改善。如果沒什麼在治療的人也可以在一年內改善。 第一線的保守治療包含了休息、熱敷、冰敷、伸展運動 (小腿、跟腱、足底筋膜)、減重、消炎藥物使用 。
如果三個月的保守治療沒有效果,就會建議使用震波治療。在研究上也證實震波治療對於足底筋膜炎有明顯的效果。
IMG_0183.JPG
(圖解)震波近年來被廣泛的使用來解決足底筋膜炎

類固醇的注射(corticosteroid) 有時候也會被使用,但是這種治療可能對於短期有療效 (一個月內),長期的療效上並無明顯改善(三個月後)。並且有可能會造成足底筋膜的斷裂3、皮膚感染、神經或肌肉的損傷、足底脂肪墊的萎縮。2,10
訂製鞋墊在研究上被證實可以降低足底筋膜的疼痛,運動貼布及鞋墊改善的原因是藉由支撐,把足部塌陷的位置撐正(pronation)12


IMG_0176.JPG
(圖解) 可以使用消炎藥物
IMG_0177.JPG
(圖解) 適當的拉筋,尤其是小腿, 可以減少足底筋膜了緊繃

IMG_0181.JPG
(圖解) 夜間拉筋器,可以長時間的伸展後側肌肉及筋膜。

IMG_0180.JPG
(圖解) 使用還關節護具

IMG_0179.JPG
(圖解)用取模訂製鞋墊來分散壓力

IMG_0184.JPG
(圖解) 改變運動型態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IMG_0174.JPG
(圖解)適當的休息,避面長時間站立產生足底筋膜過多負擔。



延伸閱讀: 文章列表

References[edit]

  1.  Beeson P (September 2014). "Plantar fasciopathy: revisiting the risk factors". Foot and ankle surger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 20 (3): 160–5. doi:10.1016/j.fas.2014.03.003PMID 25103701.
  2.  Goff JD, Crawford R (September 2011).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lantar fasciitis"Am Fam Physician 84 (6): 676–82. PMID 21916393.
  3.  Rosenbaum AJ, DiPreta JA, Misener D (March 2014). "Plantar Heel Pain". Med Clin North Am 98 (2): 339–52. doi:10.1016/j.mcna.2013.10.009.PMID 24559879.
  4.  Lareau CR, Sawyer GA, Wang JH, DiGiovanni CW (June 2014). "Plantar and Medial Heel Pa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2 (6): 372–80. doi:10.5435/JAAOS-22-06-372.PMID 24860133.
  5.  Cutts S, Obi N, Pasapula C, Chan W (November 2012). "Plantar fasciitis".Ann R Coll Surg Engl 94 (8): 539–42. doi:10.1308/003588412X13171221592456.PMC 3954277PMID 23131221.
  6.  Tu P, Bytomski JR (October 2011). "Diagnosis of heel pain"Am Fam Physician 84 (8): 909–16. PMID 22010770.
  7.  Tahririan MA, Motififard M, Tahmasebi MN, Siavashi B (August 2012). "Plantar fasciitis"J Res Med Sci. 17 (8): 799–804. PMC 3687890.PMID 23798950.
  8.  Zhiyun L, Tao J, Zengwu S (July 2013). "Meta-analysis of high-energ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n recalcitrant plantar fasciitis"Swiss Med Wkly 143: w13825. doi:10.4414/smw.2013.13825PMID 23832373.
  9. Jeswani T, Morlese J, McNally EG (September 2009). "Getting to the heel of the problem: plantar fascia lesions". Clin Radiol 64 (9): 931–9.doi:10.1016/j.crad.2009.02.020PMID 19664484.
  10. Molloy LA (November 2012). "Managing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 when conservative strategies fail". JAAPA 25 (11): 48, 50, 52–53. doi:10.1097/01720610-201211000-00009PMID 23620924.
  11. Monto RR (December 2013). "Platelet-rich plasma and plantar fasciitis".Sports Med Arthrosc 21 (4): 220–4. doi:10.1097/JSA.0b013e318297fa8d.PMID 24212370.
  12. Orchard J (October 2012). "Plantar fasciitis". BMJ 10 (345): e6603.doi:10.1136/bmj.e6603PMID 23054045.
  13. Yin MC, Ye J, Yao M, Cui XJ, Xia Y, Shen QX, Tong ZY, Wu XQ, Ma JM, Mo W (March 2014). "I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Clinical Efficacy for Relief of Chronic, Recalcitrant Plantar Fasci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Placebo or Active-Treatment Controlled Trials". Arch Phys Med Rehabil. S0003-9993 (14): 00207–X. doi:10.1016/j.apmr.2014.01.033PMID 24662810.
  14. Buchbinder R (May 2004). "Plantar Fasciit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 (21): 2159–66. doi:10.1056/NEJMcp032745PMID 15152061.
  15. Cole C, Seto C, Gazewood J (December 2005). "Plantar fasciitis: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2 (11): 2237–42.PMID 16342847.
  16. American College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February 2014),"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Choosing Wisely: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retrieved 24 February 2014, which cites
    • Haas, N; Beecher, P; Easly, M; et al. (2011). "Ankle and foot disorders". In Kurt T. Hegmann. Occupational medicine practice guidelines :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on health problems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in workers (3rd ed.).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College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p. 1182.ISBN 978-0615452272.
  17. "Plantar Fasciitis and Bone Spurs".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10. Retrieved 24 June 2014.
  18. Aqil A, Siddiqui MR, Solan M, Redfern DJ, Gulati V, Cobb JP (November 2013).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 a meta-analysis of RCTs". Clin Orthop Relat Resl 471 (11): 3645–52. doi:10.1007/s11999-013-3132-2PMID 23813184.
  19. Wang CJ (March 2012).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i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J Orthop Surg Res 7 (1): 11–8. doi:10.1186/1749-799X-7-11.PMC 3342893PMID 22433113.
  20. Lee SY, McKeon P, Hertel J (February 2009). "Does the use of orthoses improve self-reported pain and function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plantar fasciitis? A meta-analysis".Phys There Sport 10 (1): 12–8. doi:10.1016/j.ptsp.2008.09.002PMID 19218074.
  21. Anderson J, Stanek J (May 2013). "Effect of foot orthoses as treatment for plantar fasciitis or heel pain". J Sport Rehabil 22 (2): 130–6. PMID 23037146.
  22. Thomas JL, Christensen JC, Kravitz SR, Mendicino RW, Schuberth JM, Vanore JV, Weil LS, Zlotoff HJ, Bouché R, Baker J (May–June 2010).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el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revision 2010". J Foot Ankle Surg 49 (3 Suppl): S1–19. doi:10.1053/j.jfas.2010.01.001PMID 20439021.
  23. Tweed JL, Barnes MR, Allen MJ, Campbell JA (September–October 2009). "Biomechanical consequences of total plantar fasciotom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m Podiatr Med Assoc 99 (5): 422–30. PMID 19767549.
  24. Cotchett MP, Landorf KB, Munteanu SE, Raspovic A (January 2011). "Effectiveness of trigger point dry needling for plantar heel pain: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4 (1): 5. doi:10.1186/1757-1146-4-5.PMC 3035595PMID 21255460.
  25. Cotchett MP, Landorf KB, Munteanu SE (September 2010). "Effectiveness of dry needling and injection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associated with plantar hee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3 (1): 18. doi:10.1186/1757-1146-3-18PMC 2942821PMID 20807448.
  26. http://zh-tw.med.wikia.com/wiki/%E9%9B%B7%E5%BE%B7%E6%B0%8F%E7%97%87%E5%80%99%E7%BE%A4
  2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kylosing_spondylitis#Schober's_test
  2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active_arthritis#Signs_and_symptoms